如今,在一、二线城市的热门商圈,“白天逛商场、晚上进剧场”正成为许多年轻人的休闲新选择。小剧场,这门“小而美”的生意,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。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百进配资,2022至2024年,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从243.6亿元猛增至796亿元,其中小剧场及新空间演出功不可没。
上海市南京路的亚洲大厦,被称为垂直生长的戏剧街区,这里汇集了19个演艺小剧场,每周都有几十场演出,周末演出高峰的时候,一天的满场观众就有3000多人。
2019年,上海发布《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》,演艺新空间涵盖的场所类型包括商场、文创园区、书店、艺术中心、旅游景点、游轮等,在满足年演出场次不低于 50 场等指标的条件下,便可将非标准剧场转换为“演艺新空间”。
2020年8月,沉浸式驻演音乐剧《阿波罗尼亚》在亚洲大厦首演,开启了上海演艺新空间的新模式,这部剧已在全国范围内上演了2600多场,观演人次已经超过30万,总票房超过了5000万元。
沉浸式话剧之所以经久不衰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沉浸式体验。《阿波罗尼亚》就是让观众在吧台边,边喝酒,边看戏,和演员零距离的沉浸式体验,有一个突破常规的观剧体验。
亚洲大厦里的小剧场不断扩张,发展到现在已有19个演绎空间,19部剧。位于大厦地下二层的音乐剧《海雾》,是今年6月推出的新剧目,客单价在300多元,平均上座率70%就有2万多的票房收入,回收成本指日可待。
小剧场的火爆不但让亚洲大厦成为时尚地标百进配资,还激活了演艺市场,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创作者。28岁的吕学平是国产原创音乐剧的创作者。今年7月,他的第一部作品《雕像》在亚洲大厦首演,平均上座率达到了80%以上。
他选择亚洲大厦是因为这个平台不仅为年轻创作者提供场地、资金,还通过票房分成的方式提供保姆式的项目管理和票务运营,他们只需专注于创作,带着好作品过来,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员去做。
如今国产原创剧目占比超过了50%,一些优秀剧目逐渐走向海外。音乐剧《蝶·变》《梦微之》都是其中的代表。
亚洲大厦成功的运营模式让“演艺新空间”在上海迅速走红,一个个“演艺新空间”在上海人民广场周边的商圈中生长,成为上海文商旅深度融合及打造“夜间经济”的一个成功范本。
上海大世界是几代老上海人的游乐园,如今,上海大世界华丽转身为全国演艺空间最密集、演出形态最丰富、演出场次最多的演艺文化地标。
在上海大世界20多个精心打磨的小剧场里,沉浸式音乐剧、悬疑剧、推理剧、游戏剧、脱口秀等各种演出业态应有尽有。
上海大世界演艺街区里分布着十多家潮流消费店。“吃完饭上楼看剧百进配资,看完戏下来喝杯咖啡”,演艺与消费高度集聚、看剧与社交融为一体。新开发的周边产品成为演艺文化消费的新场景。
距离上海不到300公里,六朝古都南京新街口附近的1913国民小剧场位于洪武北路一栋民国建筑旁,因这栋建筑始建于1913年得名。
早在1934年,这里就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,是当时南京著名的文化娱乐中心,2017年经改造成为南京首座专业化镜框式舞台小剧场。改造后的舞台离观众更近,给台下的观众带来极佳观演感受。
在国民小剧场建立初期,如何吸引观众去看剧和如何培养观众长期的文化消费需求成了难题。于是,运营团队打造了“长江路小剧场话剧节”,他们整合了高校戏剧社、江浙沪区域内戏剧资源,吸引外地优秀剧目到国民小剧场演出,增加小剧场演出的频次,还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小剧场剧目。
南京小剧场火了,带旺了人气,也给南京文旅创建和旅游线路开发带来了新的思路。眼下,旅游演艺、非遗等特色小剧场陆续上线,为人们提供了“白天观景、晚上看戏”的全天候文商旅体验。国民小剧场旁边的民国时期的别墅,被打造成了川菜馆。对面老旧小区也自发形成了商业迭代,小众餐饮、花店、书店,和主理人咖啡店等悄然兴起。
从上海垂直生长的戏剧街区,到南京深度融合的文旅生态,小剧场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城市消费图景。它们盘活商业空间、孵化原创内容、吸引年轻观众,逐步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引擎和城市人文经济的新名片。
监制:杜阳
制片人:柴哲宏 于浩
主编:孙菁
记者:康敬锋 景延
责任编辑:孙菁
【来源:央视新闻】百进配资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